如果說,2019年,香港墮入黑暗;
2020年,世界幾乎是撞進末日。
疫症爆發、斷糧危機、監控加強、國際變局,
一切都在攬炒與瓦解邊緣。
除了搶廁紙、撲口罩,還有什麼可做?
今期Breakazine,在世界停擺之際,嘗試跨進多重時間,
回看地球簡史,更好定位當下,
評估城市風險,追問香港四大危機的應對之道。
借鏡本地、外國、歷史案例,
尋找應對末日的生活提案,好好過新日子。
如果生活本來就太不正常,
災難是危機,會否也是契機?
本期美術總監: Edited
本期攝影師: Tommytfortwo、Andy Wong
本期插畫師: 小萊 Siuloy
文章試閱:
譚萬基:重返核污染的家園 — https://bit.ly/3esJE0B
譚棨禧:真有安全核電這回事? — https://bit.ly/3q5yXF4
黃雅文:誰給孩子災難中的希望 — https://bit.ly/3rqzGSj
Breakazine 061 末日生活提案
如果說,2019年香港叫人身陷黑暗,2020年,世界幾乎讓人置身末日。執筆之時,原稱「武漢肺炎」的新型冠狀病毒,已經造成全球超過280萬人感染,超過20萬人死亡。災難的不可抗力,令生產停擺、流動停止,後來也染疫的英國首相約翰遜更說:「大家要準備好與所愛的人分開。」
真是十足災難片一樣的對白,卻在武漢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英國、美國每日發生。
從災禍預想末日,我們窺見「真攬炒」之下,高官面對緊急狀態時左支右絀,擔當不了人民的保障,卻更在乎自己的權力是否穩固;一般民眾四處搶購囤積,卻發現供應鏈中斷,因為從國家到個人都把大門關上,築起圍牆以求自保。但是,這真的可以救我們脫險嗎?囤積食物躲起來,可以支撑多久?
訪問研究糧食安全的譚迪詩時,她這樣形容:「我們都是用一人之力,在對抗塌下來的世界。」我覺得最能夠表達我們的孤弱與絕望。我們誠然不是Marvel 般的救世角色,更不要說其實英雄都要食飯。
所以,我們要在末日未到以前,開啟另一種想像。如果我們不能靠一己之力,應該靠什麼?我們又應該如何理解我們身處的「集體危機」?
來攤開世界的地圖。2019年至今,全球出現了四場特大的山火;東非蝗災威脅多達2,500萬人的糧食,令非洲可能陷入嚴重的饑荒。還未計算正在不斷惡化的冰川融化引發的各大問題、極權在疫症中的加強監控和全面管治、包圍香港的六座廣東省核電廠等等,實實在在威脅我們的生活。
是以這一期我們從疫症出發,探討的卻是香港面對的末日級風險,也是人類的共同命運——驟耳聽來或許是一個太大的命題。但毫不巧合地,書中的受訪者,都不約而同地追問同一個脈絡:為什麼人類會將自己帶到災難的邊緣,我們在發展的巨輪之中,參與了什麼?我們的生活,如何把他人甚或非人引向苦難?我應當做出哪些改變,才能讓大家不致一起「攬炒」?災難無情,但也是契機,是世界給人類改變的機會。
其實我們並不需要、也不是一個人對抗世界——只要我們願意打開這個視角,真誠生活,去面對懸掛在頭頂的末日威脅。毋須回天之力,只要抓住自己能夠付出的位置,就像退休後住進南涌、探索生態社區的陳順馨,轉化了過往對環境暴力的生活方式,回應了自己的焦慮,「個人就穩陣咗了。」
看見應該走上的路,而毋須看見功成在我。那分安穩,或許是我們今天最需要的東西。
阿彼
2020年4月27日序:Live like it's doomsday /6
Part A:地球的endgame簡史
千億年如一日的地簡史 /12
人類出現後的地球紀念碑 /14
走出人類中心思維的可能 /16
活在超脆弱結構之下 / 愈發展,愈大鑊?
被病毒侵蝕的國際合作 / 醞釀中的冷戰格局 /22
地球即火場 / 氣候終局之前 /26
關於這場災難…… /30
Part B:被忽略的末日現場
疫症曾帶給香港的改變 /36
訪雷頌恩、余柏康:一場微生物戰役,我們要學習什麼? /38
由病毒開始的網絡 /44
訪吳易叡:尋索災難的脈絡 /46
脆弱的糧食供應 /52
訪譚迪詩:我們日用的飲食,怎樣交給我們? /54
就在身邊的核爆危機 /60
訪譚棨禧:真有安全核電這回事? /62
Part C:末日前踏出一小步
訪陳順馨、周豁然、小玉:全球攬炒危機下的生態社區 /68
訪譚萬基:重返核污染的家園 /72
訪黃雅文:誰給孩子災難中的希望? /76
Part D:倖存者的啓示
陳曉蕾:解讀戰時童話的意識滲透 /82
陳嘉銘:「後末日」電影的修復啓示 /84
蔡錦圖:從末世看今天 /86
後記 不是終章 /88
Further Reading /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