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精選系列


臨老入街市
(原文刊於 Breakazine 064 《我現時自己肯做飯》 ,2021年4月出版) text / 桀 illustration / tuen 我與街市的距離,本來就沒有那麼遠。 家父自我小學年代便開始投身凍肉行業,憑着一間街市舖位,胼手胝足,養活一家五口,我的書簿費也...
Apr 28, 2021
385


災後重生的新日常
全球疫情肆虐進入第二年,隨着疫苗面世,似乎將準備回歸日常,但我們真能夠返回昔日的生活模式嗎? 去年初出版的061 《末日生活提案》,在末日感籠罩底下,我們參考各地面對災難的經驗,訪問了曾參與日本福島飯館村災後復耕的譚萬基博士。他提到了日本政府與飯館村村民對於災後除染的差異,...
Mar 11, 2021
248


在這個時代,好好照顧自己
這段日子環境動盪,我們難以站穩。期望改變,失望而回,前境仍然迷濛不清,我們的內心同樣混沌模糊,還可如何好好照顧自己? 去年,Breakazine 063 的實習生Ronald訪問了作家韓麗珠,作為一個寫作人她內心的創傷及所面對的恐懼不比起其他人少。閱讀她的故事,得到同為傷者...
Feb 24, 2021
781


重訪:「田嘢」麥浩盈
讓餐桌出現一棵本地菜,背後要花上幾多努力? text / MD photo / andy wong 2015年,推廣本地生產的組織「港嘢」,跟「一小步」策劃「有得食。好好食」專題,一起去農田摘本地菜,即席煮一頓飯,並辦一場「本土盆菜派對」;希望以有趣的企劃,拉近城市與農田距...
Nov 10, 2020
601


維修香港:我中意做實事,維修街坊的生活
text / dy 晚上八時半,觀塘工業區開始安靜,上班族早已趕緊歸家。文浩和阿賢擠在一間不足80 平方呎的劏房式辦公室,聽求助的少女訴苦:「我們租落這個單位,才發現冷氣是壞的。找朋友的朋友來『仗義』幫我們檢查,發現牆外的銅喉被人偷了。」兩個女生想創業,卻租來一間沒冷氣的密...
Nov 5, 2020
498


重訪:「本土研究社」陳劍青
做民間研究,像一場持久的搏奕 text / 安琪 photo / andy wong 當政府大嘆土地不足時,本土研究社翻出全港有上千公頃的棕地,尚未發展。另一邊廂,政黨力推明日大嶼計劃,本研社又找來砂價數據,揭示填海成本或超預算。...
Nov 3, 2020
761


我們要拉闊討論真相的空間。
text / ben 陳劍青,被某親中報紙稱為「操控議題」和「製造分化」的「黑手黨」。 自己被抹黑,劍青一笑置之;真相是否被抹黑,他才最在意。網名“sword” 的他,近3 年來像在拿利刃,頻頻向政府的報告「開刀」剖析,揭示政府的報告與數字背後鮮為人知的事情。...
Nov 3, 2020
174


重訪: 「天拉吧」 小宇
天拉吧若有天消失了,盼社區能為自己說故事。 text / 陳仔 photo / andy wong 天水圍過去總被標為「悲情城市」,加上地點偏遠,出入費時,漸漸成了刻板印象。2015年,一小步訪問「天拉吧—天水圍故事館」的負責人小宇,了解他們透過藝術創作及說故事,讓人認識自...
Oct 29, 2020
321


重訪:「時分券」創辦人 Dora
當社區經濟理念已於城市發芽,下一步該怎樣持續成長? interview / emily + kennis photo / andywong 2013年,Breakazine在《搵食》一書裏與鄭淑貞(Dora)相遇。當時她在聖雅各福群會工作,在灣仔創立「土作坊」、推出「社區時...
Oct 27, 2020
1,163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