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01
Breakazine 056:假如這樣住就好了!?
自《蝸居天下》(2010),Breakazine再進入房屋議題,卑微地問《假如這樣住就好了!?》。因為我們對「樓宇不是炒賣商品」仍然堅持,而跟我們一樣不死心的人,也大有人在。
山地,〈我要「人間真地產」〉
本期視覺及創意策劃
Forrest Lau
插畫師。平面設計、書設計師。小誌《薄簿仔》、《Zinema電影自學誌》及組織Zinecoop創辦人。
本期插畫師
含蓄 Humchuk
2012年香港大學建築設計碩士畢業。2014年,全職生活,副職藝術創作。以插畫為主要謀介,參與不同類型的藝術項目如繪本創作,表演和裝置藝術。
青年侷住現象學
青年住屋問題,問題在青年,還是在房屋?
當比車位還小的住房,都呎價上萬;
要有瓦遮頭,都動輒數千,
我們如何可以在斗室,找到心之所安的歸宿?
可容我們仍然想像「假如這樣住就好了」嗎?
劏房青年 | 等樓青年 | 工廈創作者 | 共住青年 | 農村青年
的血肉故事
分析文章
從未遇上的住屋想像—一個搵樓青年的自白
何智聰:或許不斷出走,只是為了回家—一個青年的十年住屋運動
四大港人樓史觀
四大港人樓史觀
「房屋」變成今天的磚頭,有段古的;
「時尚」變成靚樓的定義,經歷無數洗禮;
「奇則」變成普通的常識,也是地產與建築業多年奮鬥的成果;
然而,在樓宇變形之前,我們也曾不斷實驗摸索。
靚樓概念史
由1950年代的難民社會、1980年代的「香港是我家」,到千禧後的「尊貴階級」,靚樓定義也在一直轉變。
上樓階梯演變史
不同年代的人告訴你,買樓落腳在哪個年代都不容易;但究竟有多難,抱一種甚麼態度,就十分不一樣了。
怪則辯證史
當我們為了「住好啲」勉力自我鞭策之時,另一邊廂,有種力量卻在不斷拖我們的後腿。那種力量,叫做「市場」。
房屋實驗史
並非所有房屋實驗都是為了榨取利潤。從公共角度出發,為大眾提供適切的房屋,是穩定社會、安居樂業的關鍵。
分析文章
曾仲堅:公屋潮文的前世今生—物質、階級和外母
姚政希:仁義之私—私人協約批地建屋的實驗歷史
真。筍。盤
分析文章
訪姚松炎:「合作社房屋」,香港為何不可以?
訪何俊傑:政府不做,難道我們就固步自封?
當香港人的dream house,都外判給地產商;
所謂的家,早被建築師的怪則規劃得三尖八角;
當dream house變成磚頭,或是別人劏出來的磚頭;
所謂的理想居庭,也只是別人的發達夢,
我們只是鑲嵌其中。
要尋找真正的筍盤,請由打開你對樓宇的想像開始,
從第三條路出發。
德國Spreefled合作社房屋 | 西貢伯多祿明順村 | 荷蘭 Keetwonen 組合屋 | 深水埗組合社會房屋
的示範單位
民間地產實驗
地產發展不應是商家專利,
民間組織也可是房屋企業,
一介平民為何不可以建房立業?
與巿價脫勾,尋找房屋價值所在;
或跌或碰,我們正在努力捉着那丟失的靈魂。
SoCO「友樂居」| 關草聯「好宅」「好相寓」| 要有光「深井光屋」
全力策動
「要有光」創辦人余偉健(Ricky):
「香港社會那麼富裕,為何處理房屋問題仍停留在 survival mode?」
「你化解了他們住屋的絕望感,他們才夠膽去搏。住一個只有一扇窗的單位,不可能給人向上的動力,他要不是怨天尤人就是等待救濟……沒有誰喜歡被人幫一世,只需要扶他們一把,他們就有能力站起來。」Ricky 實驗多年,發現只要減輕住屋的壓力,給他們三年安穩的日子,一點引導,人就可以像種子落在好土裏,突破自己,發展起來。
「土房子.香港製造」發起人青寧:
「當你望住一間屋落成,你就會看見務農和生活的可能性。」
一間150 平方呎、以「自然建築」來興建的小房子,顛覆我們對住屋、環境、金錢、社會功能、羣體協作的想像。磚頭不只為賺錢,房子也不是個人成就標記。「相比一般起樓所重視的專業性、資金、效率,自然建築不追求快,但追求建立社羣,彼此交換資源與技能。」
專欄文章—建築師的不惑
.Frank Yau:帶着烏托邦基因走進劏房
.梁樂鈞:不在水泥地上建屋
.蔡杰宏:偷出個人時間,改建城市閒置建築
讀者回應
2019年頭再次探討住屋問題,相比8年前所探討的蝸居,這地方繼續不斷倒退...
terrirga@instagram